2014年我國鋼鐵行業難言“春天”
發布日期:2014-01-03
這些年來鋼鐵業一路從“高帥富”滑向“矮窮挫”,就以最直觀的噸鋼利潤而言,高峰期能達到1000元左右,可以買一部普通手機。其后,逐漸下滑到僅能買一公斤豬肉、一瓶礦泉水的水平。2013年上半年,噸鋼利潤一度僅0.43元,兩噸加起來賺的錢還不夠買一支冰棍。
我對2014年鋼鐵行業的發展,保持謹慎樂觀的態度,鋼鐵企業要有長期過苦日子、緊日子的思想準備。”在2013年12月21日舉行“中國鋼鐵市場展望暨‘我的鋼鐵’年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中鋼協)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在題為《2013年我國鋼鐵行業情況及2014年展望》的講話時如此說道。
中鋼協數據顯示,2013年1~10月份,國內鋼材平均結算價格已降至3462元/噸,與2012年相比,降幅達8.9%,企業虧損已經達到了非常難以容忍的程度。中鋼協統計數據還顯示,鋼鐵全行業實現利潤116.8億元,行業的利潤率是僅為0.48%,平均每噸鋼利潤28元。其中,鋼鐵生產企業主營業務利潤為58億噸,若按主營業務利潤來算,每噸鋼創造的效益僅4.2元。
張長富表示,目前,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甚至虧損,很多大的國有企業虧損均出現虧損,而且虧損很嚴重,鋼鐵行業虧損的大戶排頭的都是幾家國有企業。因此,國有企業上交的收益提高,會給處于盈虧的鋼企帶來巨大的壓力。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改革的藍圖對經濟發展、對鋼鐵產業的影響會逐步顯現,鋼企要主動適應和參與宏觀改革進程,突破發展瓶頸,提升發展質量。
分析鋼鐵業面臨的困境,產能過剩已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多年來,盡管鋼鐵業的產能調控政策并沒有少出臺,但現實卻是,一邊是落后產能被淘汰,一邊是新項目不斷上馬,產能越減越多。2009年中國鋼鐵產能約為7億噸,到2013年該數字已增至9.76億噸。這也正是導致鋼價持續低迷,最終拖累鋼企利潤的罪魁禍首
2013年12月23日,在國新辦舉行的就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工作情況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苗圩在談到治霾措施時就表示,要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特別是對鋼鐵、電解鋁、水泥、平板玻璃等嚴重產能過剩、高耗能行業,幾年之內嚴禁新開工項目,除非是執行等量或者減量置換的項目,力爭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確定的19個行業淘汰落后產能的任務,在2015年繼續爭取在19個行業再多淘汰一批落后產能。
對于中國鋼鐵行業來說,去產能已經刻不容緩。2013年10月15日,國務院出臺了《化解產能過剩政策的指導意見》,稱將有效地推進和化解鋼鐵、水泥、電解鋁、平板玻璃、船舶等行業產能嚴重過剩矛盾。其中,鋼鐵業作為產能過剩的大戶,將需在未來5年壓縮8000萬噸的總產能。
從鋼鐵產業的分布來看,要想完成這一目標,關鍵還看河北地區。作為我國第一產鋼大省,河北省粗鋼產量已連續12年位居全國之首。目前,該省的粗鋼產量為1.8億噸,產能和產量均超過全國總量的1/4。而就在2013年9月份中旬,河北省發布的《河北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方案》中具體提出到2017年底,全省鋼鐵產能將削減6000萬噸,也就是說要目前河北全省鋼鐵產能的1/3將被淘汰。
苗圩表示,河北省是鋼鐵產量第一大省,產量約占全國30%,2012年粗鋼產量占全國25%,河北省從本省實際出發,集中拆除了一批鋼鐵企業的高爐、轉爐,這些產都是屬于污染和能耗非常大的產能,也不適合于向別的地區轉移。
如果說壓縮產能早已成中國鋼鐵業的主旋律,那么轉型升級則是鋼鐵行業“自我救贖”的另一條路。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苗長興在“我的鋼鐵”年會上表示,目前,我國鋼鐵工業轉型升級的主要任務是大力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進步,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促進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推動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清潔安全轉變;化解嚴重產能過剩矛盾;推進企業兼并重組,促進企業做優做強;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加快企業轉型升級,提高核心競爭力。尤其需要強調的是,環保標準將是“十三五”期間淘汰落后產能的重要依據。
“依靠產能釋放、產能增加來攤薄成本,賺取效益來領先對手的思維已經不能奏效,鋼鐵企業一定要克服傳統習慣思維,轉變發展方式,探索穩產增效,甚至是減產增效,并從單純的生產商向服務商轉變。”張長富說。